酸種麵包完全指南|起源、製作、營養、保存與回烤技巧
分類:烘焙知識、麵包保存、acid sourdough、法蘭司烘焙(台灣)
一、酸種麵包是什麼?
酸種麵包(sourdough bread)是一種結合了數千年烘焙智慧的傳統工藝。其原料極為簡單:麵粉、水、鹽,最核心的是天然酵母菌或稱為「酵頭(Starter)」。與使用商業酵母的現代麵包不同,酸種麵包仰賴自然界中的乳酸菌與野生酵母群,經過低溫、長時間的緩慢發酵,使麵團膨脹與風味產生。
源自古埃及的發酵技法,在台灣也被許多烘焙師稱為「會呼吸的麵包」,因為它在發酵過程中仍在變化、成長與呼應時間。
二、製作過程與關鍵技巧
製作酸種麵包是一門需要耐心與技巧的藝術,以下分為四大階段:
1. 培養酵頭(Starter)
酵頭是酸種麵包的靈魂。傳統做法從全麥粉與純淨水按 1:1 混合開始,每天定時加入新鮮麵粉與水,約 5-7 天可培養出成熟酵頭。成熟酵頭的指標包括:體積穩定增長 2-3 倍、表面活躍氣泡、散發清新微酸的香氣(非刺鼻酒精味)。
2. 主麵團製作
經驗豐富的烘焙師會將酵頭控制在總麵粉量的 20-30 % 之間。傳統配方通常只包含高筋麵粉、過濾水、海鹽。揉麵時可採用折疊法(每 30 分鐘一次,共 3-4 次),這種方式有助溫和建立麵筋網絡,同時保留細膩氣泡。
3. 長時間發酵
發酵是形成風味的重要階段。一般流程包括:首發於 18-22 ℃ 約 4-6 小時,接著轉入 4 ℃ 冷藏延遲發酵 12-18 小時。此低溫長時段可讓乳酸菌產生更多風味物質。判斷時輕按麵團:如果凹陷後緩慢回彈一半且留下明顯指痕,即表示發酵完成。
4. 烘烤關鍵
專業烘焙師會預熱鑄鐵鍋或石砌窯至 250 ℃,將麵團放入後前 20 分鐘蓋鍋蓋形成蒸汽環境,延遲表皮固化以利麵包膨脹。之後取下蓋,續烤 15-20 分鐘至深褐色酥脆外皮。這樣處理,可帶來獨特「外酥內潤」的質地。
三、特色與風味
優質酸種麵包具有下列特徵:
- 風味"層次豐富":入口為柔和酸香,隨著咀嚼釋放複雜的風味,而非尖銳刺鼻。
- 質地"對比明顯":厚實酥脆的外皮,內裡呈不規則大氣孔且濕潤有嚼勁。
- 氣孔結構分化:氣孔大表示含水量高,鬆軟開放;氣孔小表示結構較密但仍濕潤。不同含水量帶來不同口感體驗。
四、營養價值與健康優勢
由於酸種麵包採用 長時間發酵,其營養價值遠超一般商業酵母麵包:
- 益生微生物活性:發酵過程中產生乳酸菌與醋酸菌,有助促進腸道菌群平衡。
- 礦物質生物利用度提升:植酸被分解率可高達 90%,使鐵、鋅等礦物質更易吸收。
- 較低升糖指數(GI):約為 53,相較一般白麵包約 70 以上,適合血糖控制者。
- 維生素與抗氧化提升:B 族維生素含量提升,多酚抗氧化活性較快發酵麵包高出 30-50 %。
- 膳食纖維含量較高:比普通白麵包高約 30%,並因發酵而使其更易被腸道利用。
因此,酸種麵包在消化耐受性、血糖穩定、飽足感與抗氧化保護上皆表現優異。
五、創意搭配與食用建議
酸種麵包風味濃郁、結構紮實,非常百搭:
- 經典鹹味搭配:初榨橄欖油+陳年黑醋;奶油+海鹽;北歐風三明治(奶油乳酪、煙燻鮭魚、醃黃瓜、蒔蘿)。
- 主食/輕食:夾酪梨、生菜、蛋;或搭配起司&火腿;亦可沾濃湯或燉菜。
- 甜味演繹:烤布蕾乳酪淋無花果醬;烤香蕉+堅果醬+肉桂粉;單純塗抹無花果醬亦可。
- 創新吃法:厚切(3 公分以上)作法式吐司;或作為麵包碗盛裝濃湯(如南瓜湯)後連容器一起享用。
營養師建議:早餐享用酸種麵包可幫助消化系統啟動、提升大腦能量。建議用全穀或全麥酸種,更能提供給腸道菌群充足養分、降低發炎並強化免疫力。
六、選購與保存秘訣
鑑別優質酸種麵包可從下列指標參考:
- 外觀:深褐色厚實外皮、可能有裂紋。
- 氣孔:內部氣孔大小分布自然,過於均勻蜂巢狀可能為商業酵母製程。
- 重量:同性積尺寸下,酸種麵包因含水量與密度較高,感覺較沉。
- 香氣:柔和微酸為佳,不應有刺鼻酸酒味或腐敗味。

保存與復熱技巧如下:
- 短期保存(2-3 天):使用乾淨棉布包裹,置於陰涼通風處,可維持外皮酥脆。
- 長期保存(至一個月):切片後冷凍,放入密封袋並排出空氣。不建議冷藏,因低溫會加速澱粉老化使麵包變硬。
回烤技巧:從冷凍取出無需完全解凍,表面可噴少量水,放入預熱 200–250 ℃ 的烤箱中烤 5-8 分鐘。如麵包已稍乾,可噴水後包鋁箔烤 10 分鐘,靠蒸汽恢復濕潤口感。
常見問答:
- 酸種麵包為何會酸?酸味來自乳酸菌與醋酸菌發酵產生,是健康指標而非變壞。
- 熱量高嗎?每 100 克約 300 大卡以下,與一般白麵包相近,但因飽足感更強,更適合作為均衡飲食一部分。